行情> 正文

坝恩,红军休整过的地方

2023-08-30 10:31:30 来源:天眼新闻

人们总是向前看,想要走到更远的远方,亲自体验祖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的气息。却总是在不经意的回首时,才发现脚下的路,留下太多太多值得回味的足迹。本文要说的是册亨县盘江村坝恩组(坝恩组原是坝恩村,后与紧邻的纳芽、坝来这两个组合并为盘江村)。盘江村现有村民140户,500多人。即使坝恩组是一个边远的小村庄,但是这个小小的村组,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相信仅仅是其中之一,一样能让我们带着无比激动的情怀,重温红色经典。

在坝恩,相传,红军临走时送给群众一些物资,其中包括一盏“红军灯”,它曾经照亮了多少个黑夜,温暖了多少个冷夜。照亮了不仅是一段路,还点燃群众心里的实现梦想、抵达彼岸的希望之光。


(资料图片)

坝恩,这个红军走过的地方,究竟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探索与深思。故事细腻,我们从“军民鱼水情”的相遇相识相知说起......

(一)缘起:军民鱼水情

翻开历史文献,用心读起红军在坝恩的往事,难免为红军在千难万险中表现出的机智与勇敢,以及真真切切为人民服务的真实事迹,泪流两行。

1930年3月底,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丧失后,正在围攻广西靖西县城的红八军一纵队与攻打龙州的红八军二纵队断了联系。孤立无援的红一纵队经过广西凌云县时,与国民党桂军岑建英团进行激战,突出重围后,计划前往凤山与红七军会合,途中却遭遇伏击,突出重围后,为再次摆脱桂军追击,果断折回向北经乐业县的板干到达黔桂边境南盘江边的百乐村,与贵州板陈隔江相望。此时,红一纵队面临前有大江阻拦,后有重兵追击,加上之前的长途跋涉、激战突围,伤员较多,牺牲队员不少,在不明前方敌情之时,再次连夜赶路会师困难重重。红一纵队做了一个明智的决策:找准时机,率队入黔,力争寻到休整之地,再谋会师事宜。

在了解到当地村民林三有个同乡结拜兄弟叫叶秀清,是地方实力派人物王海平(时任国民党贵州军阀“贵州西路水上纵队司令”)部的一个特务连连长,通过向叶秀清全面了解王海平的有关情况:因亲历李、周争权相残事件,知军阀政权风云莫测、互相伤害与消耗、不能团结一致对外,便回乡扩充实力,控制南、北盘江下游和红水河上游水上交通和沿江地盘,逐步成为“两江一河”地方武装实力派人物;王海平拥有地方武装一千多人,专门查收过往南北盘江和红水河一带商船的大烟税,并上缴部分烟税;王海平表面上与国民党贵州军阀合作,实际上想借机逐渐扩大实力,一边接受军阀的任命,一边却受编不受调。红八军一纵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做王海平的思想工作,争取在其势力范围内进行休整,有效保存革命队伍实力。红军通过与王海平部在板陈进行前后近48小时的秘密交谈,逐步消除了王海平的种种疑虑,并达成了借境休整协议:将红一纵暂时编入王海平部,对外宣称“第四大队”,保持红一纵队完整建制;将叶秀清特务连编入“第四大队”第三营,由叶秀清担任营长,并派出一个排人员同红一纵队驻扎在一起,起到相互监督作用;由王海平部向红军提供后勤供给,战士每人每天二角,干部每人每天四角。何家荣一行离开板陈时,王海平还慷慨解囊,向红军赠送五百块大洋。

1930年5月底,红一纵队渡过南盘江,正式进入黔西南境内开展休整,驻扎地点先在册亨县境内的坝恩村。至此,红军在坝恩休整的故事拉开序幕。

6月初,王海平专门派其贴身马弁甘明守从板陈渡江到坝恩,将“第四大队队长”委任状递交给何家荣。6月下旬,王海平来到坝恩查看红一纵队休整情况后,为便于其对所属部队的管理和调度,要求红一纵队移防距板陈更近的蔗香村。红一纵队防范于未然,在既不能打散红一纵队集中建制,又留下部分人员在原驻地开展群众革命思想宣传工作的前提下,率红一纵队移驻与坝恩隔江相望不远的蔗香,留下二营继续驻扎坝恩。

红军在坝恩休整,时刻不忘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行动打动群众。刚开始,群众深怕被红军抓男丁去打仗,把家里的男丁藏进深山老林。在亲眼见证红军不强夺群众一分一毫,并在每天清晨,红军一大早到河边挑水给行动不便的家庭,并嘘寒问暖,白天一有空,就与群众一起到山坡上帮助群众挖地或除草,或到田地里帮助群众种植,傍晚,与群众举杯邀明月,商讨发家致富的办法,谈论人生理想与希望等等,得知红军是人民的好红军之后,才敢把自家里的男丁接回家。红军通过与坝恩及临近村组的青年群众谈心,畅想当今与未来国家大事,争取到更多青少年认识到共产党履行的宗旨、路线与方针的真正含义,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从而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从心里由衷地支持红军。

1930年7月,国民党黔军犹国材部下杨云亮突然叛变,犹国材急忙率部追击,带部从安顺逃到贞丰县一带的杨云亮。犹国材命令王海平出兵歼击杨云亮部,杨云亮也信告王海平要求合力攻击犹国材部。王海平将情况告诉给精通战术的何家荣、袁振武。何家荣、袁振武经过商讨,让王海平回信两边都同意合作后,随即率红一纵队向贞丰白层进发。派出的侦察部队赶到贞丰白层,得知犹、杨两部已经在贞丰县城发生战斗,获悉杨云亮部主力在贞丰县城已被犹国材部迅速击溃,杨云亮当场被俘,其残部已向白层河一带溃逃。何家荣、袁振武据此信息,命令二营营长杨廷献,率部急驰白层河渡口阻击杨云亮残部,其余部队迅速对白层渡口形成合围态势,不废一兵一卒就成功缴获逃窜到此的杨云亮残部的几十支步枪和几十箱子弹。何家荣立即以王海平的名义写一封信派人火速送达犹国材部,告知已奉命全歼叛军杨云亮残部,任务完成,且已回师蔗香,以此防止犹国材借机派兵追击红一纵队。此次战斗的胜利,证明了红军时刻不忘继续夯实力量,为下一场革命战斗的胜利做准备的宝贵精神。

2023年8月22日,笔者与册亨县文联主席余启佳同志、工作人员罗明德同志一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册亨县城驱车50多分钟来到双江镇,又从双江镇驱车1个小时来到盘江村坝恩组。经向村委会介绍来意,得到当天在村委会值守的村人口主任岑光秋与村纪检委员韦琦的得力帮助,了解到坝恩的发展背后的故事与其发展的变迁。

当我们问起红军休整在坝恩的事迹时,韦琦同志翻开泛黄照片上,那十几栋鳞次栉比的隔江100米许的老旧的泥墙瓦房,若有所思,开始回忆起那一段耳熟能详的红色往事:早在红军在坝恩休整的时光,尤其是在听闻群众说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换新房时,红军毅然为群众盖新房,把泥墙草顶房屋改建成泥墙瓦顶房屋,从那以后,坝恩人就有泥墙瓦顶房住。当时的群众无不对红军的实际行动点赞,一时间,当地群众对红军的呼声更加响亮。

在韦琦同志的陪同下,据组中黄绍国老人回忆:1930年,红军临走的时候,送给坝恩一个叫岑章辉的已故老人的爷爷一盏马灯,他们家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管。在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岁月里,红军把价值不菲、数量不多的“红军灯”送给群众,不仅温暖了一个家庭的心灵,还点燃整个夜晚的温馨与实现梦想的希望。每当想起这盏“红军灯”,想起共产党不抢夺广大人民群众一分一毫,反而不厌其烦、不怕千难困苦地,想方设法地帮助人民大众,争取早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走向康庄大道。在人们心中,自然而然无时不在怀念红军宣讲共产党的宗旨和战斗的目的,无时不在相信共产党履行的正义职责。

红军继续往前线奔赴的时候,除了那一盏“红军灯”,还在群众家里的桌子上或板凳上留下一些钱币或值钱的物资,群众依依不舍的在心里恭送红军,祝愿红军早日举得革命胜利。同时,坝恩群众与红军在心里建立起深深的情感与彼此的信任。虽然这一批物资恐怕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红军不朽的革命精神与感人的光辉形象,永远的深深的刻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二)缘后:坝恩的变迁

坝恩,为什么值得我们去了解与尊重,其实,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红军在艰难困苦之时休整过的地方,而且是在红军的后人指引与帮助下,发展致富的地方。

有哲人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2005年,在红军的后人即党委政府的带领与安排下,电工翻山越岭把电线拉来村里,村里终于通电了。从此让这个距离县城较远的小村落,一夜之间灯火阑珊,彻底告别了黑夜里伸手不见五指的年代。

坝恩组原来居住于距离江边100米左右,每次遇到雨季,尤其是涨大水的时候,组里的房屋被涨水冲刷,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2006年9月,在党委政府的资金补助下,坝恩群众搬迁到离江边500多米处,群众告别了涨水的困惑。

在以前,坝恩几十年前是荒山,生活相对拮据,直到2010年,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动员下,渐渐种植桉树、杉树,至今已卖出好几次不低的收成,成果喜人。

群众积极参与新产业发展,搞多元化种植经济。有的群众在党委政府的指引与教学下,开始学习在自家的山地里种植芒果、板栗等,其中,2013年种植的500多亩芒果卖得每斤一元,板栗也种有几百亩,近年卖出得每斤3元,党委政府还给群众每亩果林地补助几百元。

2001年7月1日,龙滩电站开工建设,到2009年底全部投产建成,坝恩组群众被征用土地时,每亩水田补助19000多元,旱地种甘蔗的每亩补助13000多元,种荔枝、龙眼等水果地每亩14000多元,大约有500多亩水田旱地被征用。

坝恩村群众的钱包鼓起来了,未雨绸缪的群众中的有识之士并未满足现状,反而更加勤劳奋斗,带动有劳动力家庭的青年在自家地里种树两三年,施肥后出去打工,积极外出务工赚钱,种好的树只需要定期回来清理杂草等。目前,村里有30%的家庭买了私家车。另外,私人用船每家都有,有的家庭拥有4到5只船,其中,渔船比客船多。过了禁渔的5—6月份这三个月,每年一般捕鱼运气好时捕得鱼多,能卖得6万元,运气不好时捕得鱼少,最低也能卖1万元。

在教育方面,从以前上不起学文盲占比多,到近年每年都有组里的学子考上本科、大专,今年还有一名学子考上研究生。他们正在申请本年度的贵州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及子女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册亨县易地扶贫搬迁的浪潮中,册亨县委、县政府在县城中、镇上帮助贫困户盖了新房,其中,坝恩组搬迁19户71人。这些搬迁户中以贫困户为主,不需要花一分钱,就获得了城里的房屋,看着手中的新房房产证,群众再次对党伸出大拇指,给党的为人民贡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点赞。时隔多年,从红军帮助坝恩群众盖新房到红军后人帮助坝恩群众迁往城镇新房,大大减轻搬迁群众家庭负担,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人们一个事实:星星之火不仅可以燎原,还说明了红军的革命精神是可靠的,无价的,是永垂不朽的。

试问,从1935年红军在坝恩休整,到2005年村里通电,到2006年9月搬迁离江边500米,到2010年种植桉树、杉树,到近年村里搞多元化种植经济、购买渔船,到加倍重视教育,争取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哪一次离开过党委政府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资金补助,哪一次不是诠释了深深的军民鱼水之情。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许许多多像坝恩这样美好的村庄变迁。相信作为红军的后人或群众,看到坝恩的变迁,俨然是群众路线、统一战线等酝酿出的恩赐的巨大成果,都会无比感动的在心底留下感动的泪,以及继续奋发向上的精神。

时光飞逝,相信不久的将来,坝恩更加幸福美好。坝恩的红色往事,像一盏闪光的“红军灯”一样,时刻警醒一代代红军后人不断的学习与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覃显州

编辑 彭芝莉

二审 宋洁

三审  陈俎宇

关键词:

上一篇:“医路传承 感恩奉献”——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社工部举办第二届暑期体验营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 资讯
  • 业界
  • 行情